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机器人奔跑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观察之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PG电子智能系统
  • 销售咨询:

    133-6446-6667

  • 服务咨询:

    0431-84857999

  

行业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机器人奔跑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观察之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

2025-04-09 10:02:38 | 王华清 | 点击数:

  

机器人奔跑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观察之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图1)

  飞速进化的人形机器人、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让人们感叹“未来已来”,同时将机器人和AI产业推上风口。从北京到深圳、从长三角到全国,多地出政策、亮规划、建中心,抢跑卡位,发力竞逐。

  竞技竞速,谁主沉浮瞬息万变。“聚光灯”下,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摇篮”,也是我国机器人产业方向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所在地——沈阳,虽鲜有发声,却备受关注。

  沈阳机器人,步伐慢了吗?如何看,怎么干,才能提速奔跑?这不只是此次调研需要解答的问题,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命题。

  攻克世界性难题!填补国内空白!3月下旬,一则消息引爆业界:国机集团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自适应多传感智能内检测器,成功破解复杂油气管道内检测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款机器人拥有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是地道的沈阳智造。它能像变形金刚一样灵活调整身姿,适应管道内部的复杂工况,高效精准地进行自动化无损检测。”沈阳仪表院国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华东习惯地把自家“宝贝”称为机器人。

  是的,这种外观与人类形态相去甚远的智能设备也是机器人。业内人士阐释,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广义的机器人,指的是通过编程或自主控制执行任务的自动化设备,常见的有机械臂、无人机、无人车等;人形机器人则特指模仿人类外形及行为特征的机器人。依应用场景的不同,机器人常被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强大的研发能力,沈阳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第一台自动导引车、第一台焊接机器人等百余项行业“第一”,沈阳智造的机器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探宝”,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国防科技、科学考察诸多领域成功应用。沈阳还孵化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机器人高技术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机器人全面开启产业化征程的起点。

  以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是沈阳机器人刻入基因的使命。2022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登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榜单,进位“国家级”。这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期望——引领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汽车制造是机器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新松智慧园的智能车间里,新松公司工业机器人事业部的张书生紧盯一群精准走位、正在测试的机器人。他向记者介绍:“这都是热卖的产品,能焊接,会合装,是汽车产线上的‘高级技师’。它们的运行节拍加快一两秒,整条产线都能大幅降本提效,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这些冲破了技术壁垒的创新产品,成为维护国家产业链技术链自主可控必不可少的一环。仅以新松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为例,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和50%。同时,在深中通道等诸多超高难度的国家重大工程中,新松研发的多款机器人屡屡大显身手,成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闪亮标识。

  在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国产CT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看似“静悄悄”的数字工厂,实则正繁忙运行,看不见的信息化系统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打通生产、执行、仓储等各个环节,载动信息流、物流高效流转,畅通无阻。一直到产品包装启运,一个任务才完结,流程里的所有数据都可追溯。东软医疗数据化生产中心总监魏世升领着记者看遍车间工序后,自豪地说:“这座数字工厂的运行逻辑、软件系统都是我们独有的,完全定制开发,智能化水平绝对是业界一流!”

  有一流智造,才有一流产品。截至今年1月,东软医疗的设备已进驻全球110个国家的1.4万家医疗机构,总装机量突破5万台。东软医疗稳坐“咖位”,成为中国最大CT制造商和出口商。

  服务保障国计民生,代表中国力量融入世界,就是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担当“国家级”的底气与实力所在。

  记者从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近三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攻克关键技术4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32项,国产化率超90%的60吨重载AGV已应用于特斯拉储能工厂;集群现有规上工业企业734家,其中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去年,集群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54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会场偶遇的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现场“催单”,成就了一幕“名场面”。

  这两位代表是辽宁华日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铭杰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4年前,正在推进生产线自动化升级的辽宁华日找到新松,把自动化替代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原料装填的需求,摆到了合作的桌面上。张进坦言:“当时双方各有两个技术难点,直到今年,我们各自突破后才实现了技术‘合龙’。”

  为什么4年才突破?因为在新型塑料行业,此前还没用过自动填料机器人,这一产品是首创首研。为什么甘愿等4年?这说明企业智造升级的选择无比坚定,对新松创新能力的信任无比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每次都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2025年春节前后,总书记先后赴辽宁、黑龙江、吉林,在考察中他再次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把创新资源充分整合,激发出更大活力?2020年年底,一家无行政级别事业单位——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技术、发掘需求,把科技与产业‘两层皮’缝合起来,把不为人知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广为人知的产品和商品。”院长邵文龙这样概括沈阳产研院的定位。

  邵文龙告诉记者,沈阳产研院理事会理事长由市长担任,理事单位涵盖财政、发改、工信、科技等8个职能部门,以及东软集团、沈鼓集团、东北大学等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需要什么支持,给;哪里有束缚,破。有如此信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闯、不敢试?”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是沈阳产研院聚焦的重点产业方向之一。2023年9月,沈阳产研院与新松共同成立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大股东,沈阳产研院分三年每年向机器人产发集团注入5000万元作为纯研发资金,协同导入科创、产业、金融等外部资源,把投入大、周期长的研发项目从企业中拿出来,放到机器人产发集团集中攻关,为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推荐几款PG电子游戏,哪些游戏比较热门?

  运行仅一年多,机器人产发集团就已汇聚专业人才百余名。机器人产发集团董事杜振军介绍,集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省重大专项,在医疗机器人方面,开发了智能助行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机器人等产品,搭建“云+网+康养机器人”生态系统,在盛京医院沈北康复中心落地医院智慧物流、医疗康养示范应用场景。

  “点上的突破很重要,但对于产业赶超跨越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邵文龙表示。去年,沈阳产研院启动由技术驱动到场景牵引、由分散式布局到网格化管理、由项目落地到生态建设等一系列转型,联合科技特派员、首席服务官、产业顾问、项目管家等力量,进高校院所挖成果、寻创意,进企业挖需求、找场景,双向发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积蓄潜能,培育动能。截至去年年底,沈阳产研院投入运营的重点项目公司已达27个,实现营收36.7亿元,这当中包括数智人源头工场、真空传输机械手、高铁制动系统等多个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项目。

  发展竞逐,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热闹的智造江湖背后,产业之海已然波涛汹涌。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新注册的机器人企业数量,从2000年年增652家跃至2024年年增17.78万家。各细分领域中,新秀竞现,黑马迭出。

  “沉默,震耳欲聋。”3月18日一早,走进位于浑南国际新兴产业园的沈阳吕尚科技有限公司,这句网络梗突然变得很具象。

  一面大平层里,员工工位紧凑布局,老板的办公空间、会客空间合二为一;公司里最显眼、面积最大的空地,留给了十余款吕尚科技自研自产的机器人。总经理彭会军正轻声布置工作:“成都、鹤岗、锦州的客户今天陆续到,你们3个人分头对接,发货别耽搁,抓紧……”浸泡在茶与咖啡香气里的清晨,忙而有序,不急不躁,平静的氛围中却充满脉动和张力。

  “急什么?十年,我就做了机器人这一件事,路对了,就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彭会军的定力,来自攥在手里的8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有核心技术、有创新能力,这家有20多名平均年龄30岁出头员工的小企业,几经大浪淘沙,硬是打开了自己的天地。其自主研发的巡检、排爆、清扫等机器人,已在民航、铁路、物流、医疗等场景广泛应用。“公司去年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预计今年能达到3000万元以上。”彭会军信心满满地说。

  不仅如此,吕尚科技还大举进军服务机器人领域。“今年就能出样机!这款机器人外形类似人形,可双臂协作,并具备脑机接口,能基本满足失能、半失能群体的日常需求。”面对日趋白热化的行业竞争,彭会军坚定按自己的节奏走,他说,“目前市场格局还未定,正是百舸争流的好时候。”

  竞争就意味着机会。同样赶上好时候的,还有一群在校大学生。储逸尘是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博士生。几年前,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到渔业养殖中水质检测工作量大、鱼群病害发现不及时等问题,于是创立仿生智能实验室,深耕水下仿生机器人研发。2023年11月,在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指导下,储逸尘又创立沈阳粼动仿生科技有限公司,在带领团队钻研技术的同时,加快推进产品市场化。目前,粼动仿生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获得数百万元战略投资,公司估值超过5000万元。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育引同向发力集结人才,发展的定力与闯劲兼具,是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竞逐未来的逻辑和利器。

  喧嚣之外,在机器人产发集团,备受期待的沈阳版人形机器人已经完成设计和开发。这款人形机器人高1.75米、重85公斤,其电机、驱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全部为自主开发,不含灵巧手在内,全身拥有30个自由度。

  30个自由度是什么概念?在央视蛇年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19个自由度。爆火网络、能连续空翻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18个自由度。

  行动和信心都愈加清晰。今年3月28日,在沈阳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各路媒体敏锐捕捉到一个主题外的信息:沈阳着力做大做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重点企业布局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推进一批产业化项目。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那个段落写着,宁可投错、不能错过。”调研中,多位受访者提到这个细节,共同感受是“感动、鼓舞、鼓劲”。

  搅活人才和资本的“池子”,做强基础制造本地配套,把更多先发技术留下来、“转”起来……奔跑的沈阳机器人,一关一关闯,一关一关破。

696963202@qq.com
返回顶部